好日子,而是认准了太祖的潜力,不顾所有人的反对,几乎散尽家财支持太祖。
也正因为有了钱家的那些家财,太祖后来才能顺利打下了江山,建立了大梁朝。
可以说,若是没有钱家的那些银子的支撑,太祖就算最后仍能靠着雄才大略建立大梁朝,但时间上至少得推迟十年。
只一个钱家,就让太祖的步伐提前了十年,这自是相当惊人的。
后来,大梁朝初建,太祖lùn_gōng行赏之时自是大肆封赏有功之臣。
原本太祖的意思是让钱家的当家人掌了户部,不过钱家的当家人也知道,钱家虽然家底丰厚,但也真的只有银子了,若是真的一头踏入官场,而且还是掌管极为重要的户部,只怕会碰得头破血流的,因而婉拒了太祖的封赏,只向太祖讨了个承诺,若是将来钱家的子孙有能凭借自己的本事入仕的,希望不会受到任何的阻挠。
钱家提出这样的要求,自然也是有原因的。
历朝历代都是重农抑商,商人手里虽然有银子,但是地位却是极低的,甚至还有商人之子不得入仕这样的规矩。
钱家那位当家人,也只是由此给自己的后人留下一个希望罢了。
太祖自然应下了,甚至还将此事写在了遗诏之中。
而自那之后,钱家就一改从前一心为商的态度,而是开始培养族中的子弟读起书来。
只不过,钱家子弟在读书这件事上大概真的没有多少天赋,就算钱家又是花银子又是讨人情的请来了当世极有名气的大儒教导,也是经历了这好几代,才于出了一个终于在十六年前中了进士的钱海。
打从钱海金榜题名之后,钱家当时的当家人就立即进行了分宗,将钱海这一支单独分了出来,虽然得了大笔的家业,但钱家的那些生意,却是再与钱海这一支无关了。
虽然有太祖当初的承诺,但谁又知道以后是何情况?
钱家的当家人为了钱海以后的前程,而做出如此果断的选择,不得不说是极有魄力的。
当然了,虽然明面上钱海这一支是被单独分了出来,但实际上是不是真的就与钱家没了关系,这大概也就只有钱家人自己才知道了。
因为太祖的承诺,钱海自中了进士之后就几乎是一路青云直上的,如今还不到四十岁就已经是正三品的户部左侍郎了。
如今的户部尚书又年迈,听说最近已经上了折子向景泰帝告老,如果没有意外的话,钱海再过不久就会接任户部尚书之职。
当初太祖许钱家一个户部尚书被钱家人婉拒了,但如今,钱海却凭着自己的作为,即将把这户部尚书拿回来。
这万事的因缘际会便是如此奇妙了。
孙氏看中的,就是钱海的次女,今年十六岁的钱书妤。
徐玉见前面几世倒并未与钱书妤有过什么交情,不过偶尔出席一些场合时远远的见过几面罢了,说是点头之交都有些勉强。
不过,在徐玉见的印象之中,钱书妤后面似乎嫁得极好。
虽然钱书妤不是钱家的嫡长女,但钱海再过上一段时间可就要升为户部尚书了,钱书妤的身份自然也会跟着水涨船高。
再看徐承智,虽是如今的武定侯徐兴的嫡次子,但也并未有什么特别的才干显露于外,钱海可能看上徐承智吗?
徐玉见很是怀疑。
不过,如今孙氏正在兴头上呢,徐玉见自然不会说出什么让孙氏不快的话来。
徐玉见大概能猜到孙氏的心思。
徐承智是次子,不可能继承爵位,又没有什么特别的才干,若是能替他找了这样一个媳妇,别的不说,至少将来的日子是会活得安逸无忧的,若是再得了钱海的拉拔,说不定还会更有别的造化。
只不过……
这也都是孙氏自己的想法罢了。
能不能成,那还得看天意了。
看着孙氏后面的这些日子天天想着法子打听钱家的事,徐玉见只这样想着。
也正是在孙氏操持着徐承智的婚事时,京城里那些不知道由何人放出来的流言,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。
事实上,自打徐玉见从庄子上回来之后,事态就已经有了变化。
前面一段时间,大概是因为沈熙这个当事人住到了庄子上,无暇理会京中之事吧,就算那些流言已经传得可谓是人尽皆知了,却始终未得到沈熙以及沈兆临的任何回应。
就算是再怎样看着逼真的流言,若是没了当事人的回应,总也会随着时间一点点平息下来的。
原本也确实是如此。
流言传了那么些日子以后,原本已经有了平息的迹象,但沈熙回了京之后,事态的发展却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。
事情还要从沈熙与儿时友人的一次小酌说起。
沈熙离京五年,回京之后就住到了端郡王府,而且还鲜少与外人有什么交流,再加上后来闹出来的这些事,自然也就让人对沈熙其人有了好奇心。
也因此,沈熙儿时的几位说得上话的友人,一接到沈熙的邀请,自然也就颇为积极的去了端郡王府。
阔别多年的发小重逢,这自然是当浮一大白的。
在这样的高兴之下,沈熙难免也就多饮了几杯。
都说酒后吐真言。
这句话虽然不能说十分准确,但至少也是有一定道理的,沈熙就带着醉意说了一番让外人听得又是兴奋又是复杂的话来。
第198章
“那是我的亲生父亲,为什么……”
手机阅读:http://m.92popo.cc/112665/196.html
发表书评:http://www.92popo.cc/112665/
为了方便下次阅读,你可以在顶部"加入书签"记录本次(分卷阅读196)的阅读记录,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!请向你的朋友(QQ、博客、微信等方式)推荐本书,莞迩谢谢您的支持!!